最是情濃聽雨時
盛夏,暴雨初歇,河水盈岸,四起的蛙聲如同小小的鼓槌急一陣緩一陣地敲打著村莊的耳膜。不甘寂寞的鳴蟬也紛紛地出來湊熱鬧,或隱身樹叢合唱,或獨站枝頭放歌,在暴雨的間歇里盡興抒發著各自的情懷。夜幕降臨,小伙伴們赤著雙腳、挽著褲腿,拿著手電筒來到林下捉蟬蛹。手電筒射出的光斑從樹根慢慢上移,移過樹身,移上樹杈,移上樹干……小伙伴們充滿期待的目光就緊跟著光斑從樹根慢慢上移,移過樹身,移上樹杈,移上樹干……
這是王為中先生在其新書《聽雨》的“后記”中描述的情形。王為中先生喜歡聽雨,因為他認為雨是懷舊的,可以通過聽雨達到追事懷人的多重目的。所以,王先生聽雨就不只是在聽雨,聽到的雨聲也不只是雨聲。他在雨聲里還聽到了多年未改的鄉音,他在聽雨時還重溫了永志于心的鄉事、觸發了夢縈情牽的濃厚鄉情。所以,王先生寫聽雨也沒有只寫聽雨——他還寫到了清新的泥土氣息里夾帶著馨香,寫到了陌上的野芳嫩草溫婉清爽,寫到了庭下的草木蒼翠欲滴,寫到了窗外的遠山空濛迷茫;他還寫到了柳色春潮綠野奔發,寫到了魚翻谷雨鳥弄桐花,寫到了綿綿秋雨雨聲淋漓,寫到了暴雨滂沱細雨滴答;他還寫到了聽雨的溫暖,寫到了聽雨的浪漫,寫到了聽雨是一種品味,寫到了聽雨是一份淡然;他還寫到了李商隱《巴山夜雨》里細密含蓄的思念,寫到了戴望舒《雨巷》里丁香撐起的粉紅傘,寫到了蔣捷少年時聽雨的歌樓,寫到了《世界很大,有你剛好》的龐滿川;他還寫到了家鄉的傳說、鄉間的吆喝,寫到了如山的父愛、杏樹下和姥姥,寫到了黃河決口處的蟠龍集、無從查考的皇祭廟,寫到了謝晉元的家書、三蘇父子的家鄉眉山坳……
王為中先生的情感是細膩的,文筆也是細膩的,而最能體現其細膩特質的地方自然是對家鄉風土人情、歷史典故的嚴謹而細致的深情敘說。王為中先生是豐縣人。豐縣地處黃河故道,歷史上屢受黃水泛濫之害,而為害最巨的便是咸豐元年的蟠龍集大潰決,長達百余里的大沙河便是那次潰決的歷史見證。蟠龍集大潰決是流域內連綿月余的暴雨所致。決堤之時,巨浪如山,聲若奔雷,頃刻之間就將素有“南有金陵城,北有蟠龍集”之說的蟠龍集夷為平地。然后,黃水向東北微山湖方向狂瀉而下,硬生生在豐沛平原上沖激出一條大沙河來。一向喜歡聽雨的王為中先生肯定用心傾聽了一百七十多年前下在家鄉豐縣的那場如注暴雨。而且,他不僅聽到了雨聲,他還聽到了轟然坍塌的河決之聲,聽到了滔滔黃水的肆虐之聲,進而還聽到了混雜在雨聲、滔聲中家鄉百姓的驚慌混亂之聲和啼饑號寒之聲。王先生用自己的生花妙筆形象地再現了雨聲里蟠龍集決堤時的末日場景:“僅僅是轉瞬之間,隨著黃河崩塌的一聲巨響,繁華過后成一夢,所有的一切蕩然無存,既而化作一片男啼女哭、雞飛狗跳的不堪與混亂……屋宇鱗次,如小舟漂泊江湖中,田畝牲畜,瞬息吞沒于汪洋……”王先生還努力地查找典籍文獻為自己聽到的那場雨聲作注,他找到的典籍文獻包括銅山詩人孫運錦的《紀實》詩“活人競死死人走,浮尸浮柩多于舟”,包括欽差大臣勝保令人不寒而栗的描述“沿河饑民,人皆相食”,包括安徽巡撫李嘉瑞的奏折“饑民十百為群……或裸體無衣,伏地垂斃”,包括奉命勘察河情的左副都御使雷以諴的“所在多有倒斃,無人收塋,間為野犬殘噬者” ……粗略統計了一下,王先生僅僅在《河決蟠龍集》(一)中就引用典籍資料十六人次之多,兩千字出頭的一篇文字幾乎等同做了一篇大學問。王先生的細膩和嚴謹由此可見一斑。王先生寫這篇文章當然不是為了研究和考據,更不是為了賣弄博學和多識,他的真正目的應該還是出于情感的抒發和表達。這份情感,是對家鄉的熱愛,對家鄉人的熱愛,對家鄉歷史的熱愛。抒發、表達這份熱愛的同時,還詮釋了一個寫作者必須也應該擁有的責任。通過細膩的文筆,既準確地抒了情,又無誤地述了事,這正體現了王先生對家鄉豐縣的真感情和真性情。
王為中先生聽雨既不囿于聽雨,更不局限于所聽雨的本身。他往往一邊聽雨,一邊思雨。比如導致河決蟠龍集的那場曠世暴雨,王先生通過自己聰慧而獨立的思辨,得出一個“是天災,也是人禍”而人禍之害遠大于天災的客觀結論。再比如《微山湖畔是家鄉》中的“曾國藩跑馬筑邊”。“跑馬筑邊”的遠因可以追溯到河決蟠龍集時的那場暴雨,王先生從蟠龍集開始聽雨,一路聽到微山湖畔,最終聽到跑馬筑邊了結這段公案,也是一邊在聽一邊在思,而且通過自己聰慧而獨立的思辨得出了令人信服的觀點:曾國藩面對“湖團案”難題,不拘泥于經濟糾紛細節,將之轉移到雙方都認可的政治高度,最終尋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微山湖畔這才“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王為中先生聽雨,發乎情,止乎思。王先生的情之所系,根在家鄉豐縣;王先生的思之所歸,最終也在家鄉豐縣。因為情系家鄉、思凝故里,所以,王先生的聽雨字里行間都充溢著對家鄉的樸摯熱愛和由衷贊美。“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王先生對家鄉確實“忒煞情多”,只是沒有像古人那樣把感情捻進泥里,而是把感情完整地溶進了文章里。這樣,王先生就和自己的文章成功地融為了一體,他的文字也就擁有了感情,同時還擁有了靈性。最是情濃聽雨時。我相信,王先生聽雨,很多時候應該是眼中含著熱淚在傾聽的。
“文學也一樣,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這是魯迅先生寫給當時的青年木刻家陳煙橋的信中的一句話。王為中先生的《聽雨》是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的,自然是很值得我們期待的。
時間:2024-04-13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散文推薦
- 肩負使命的藥都之行
- 早在清明節前夕,我在上海就打算今年回老家江西省樟樹市昌傅為外婆掃墓,并想看看如今家鄉的面貌。
- 04-13
- 最是情濃聽雨時
- 盛夏,暴雨初歇,河水盈岸,四起的蛙聲如同小小的鼓槌急一陣緩一陣地敲打著村莊的耳膜。
- 04-13
- 藍色冬頭帕
- 清明節在故鄉看到一個戴著藍色冬頭帕插秧的小妹妹,湛藍湛藍的頭帕系在黑亮黑亮的秀發上,手把青秧插滿田,很是靚麗
- 04-13
- 家鄉的年豬肉
- 清明節的下午,看著從鄉下弄回來的腌制煙熏的年豬肉,一些往事浮上心頭。
- 04-13
- 醉了春天
- 春光明媚,紅的、綠的、白的、黃的.......印染了春天的顏色,向童話中的仙女張開笑臉,吐露芬芳,特別是那滿樹盛開的櫻花
- 04-13
- 多出了快樂
- 祝賀中華大詩仙,李白美名傳千年。
- 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