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年豬肉
清明節的下午,看著從鄉下弄回來的腌制煙熏的年豬肉,一些往事浮上心頭。
半個世紀前的一個冬月下旬,堂兄順哥宰了個一百多斤的年豬,剛好父親從單位回來,順嫂叫順哥接父親去吃年豬肉。母親在生產隊勞動還沒回來,家里只有我一個看家的,父親便帶著我去了。
鄂西山區有我可愛的家鄉——香溪河畔,宰年豬的習俗流傳至今。鄉村人家在過年前一般都要宰年豬,冬季進九開始屠宰。宰了年豬,接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吃年豬肉,喝點小酒,那種感覺鐫刻在山里人的骨子里,爽極了,尤其在物質匱乏的年代。
窮不離豬,富不離書。這是母親常對我們說的一句老話,耐人尋味。上世紀計劃經濟年代,農民在生產隊掙工分,分口糧——大人一個月27斤,小孩子每月14斤,所以年豬糧食喂得少,豬草吃得多。那時年豬不大,在我的記憶里,上兩百斤的年豬,幾乎沒有聽說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土地承包,家鄉風調雨順,農戶糧食豐收,低于兩百斤的年豬,反而少見了。
豬草和糧食喂養的年豬,肉質鮮美,紅燒、爆炒、清蒸、煲湯……無論怎么做,香氣撲鼻,味道可口,吃起來是十足的享受。
父親為人正直,順哥夫婦極為佩服。所以,順哥一家跟我們一家在所有的親戚中關系是最好的,相互吃年豬肉的頻率也是最高的。(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我跟著父親坐在小方桌的一條板凳上。順嫂不斷地往我碗里挑肉,我一個勁兒地吃。父親和順哥邊吃菜,邊喝酒,邊聊天。記得有一盤炸胡椒炒肉,特別好吃。順嫂見我愛吃,便把盤子放到我的面前。由于吃得快,一片不大但有些厚的肥肉沒有咀嚼就吞起來,結果在喉嚨里梗住了,嚇壞了我。好在肥肉有些油氣,慢悠悠地往下滑到了肚子里。幸好順嫂在廚房給父親盛飯還沒回來,喝酒的也沒發現,否則,這尷尬的事會在兩家中流傳開來,至少是一個令人好笑的故事。
或許是這次經歷在腦海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吧,小時候的我對年豬肉的味道有一種特別的感應,以至于后來是喂糧食的豬肉還是喂祠料的豬肉,只要一嘗就知道。
那年,我調到鎮小,雖然離家不遠,卻很少回家住上一晚。當教研組長,帶畢業班語文,當班主任,班里有56個學生,開夜車是常有的事。也許是熬夜的緣故,26歲的我有些顯老,給人營養不良的感覺。
放學送學生路隊時,偶爾順道回去看一下母親,母親總叫我帶上煮熟的臘肉回學校營養營養。同事弄臘肉吃,也常請我喝點小酒。
那年冬月進了二九,母親宰了年豬,請人帶口信叫我晚上回家,帶上同事去吃年豬肉,并說父親還準備了好酒。
吃晚飯的時候,在居委會做會計的父親剛好下班回來,三個同事迎上去跟父親打招呼。父親滿臉笑容,與他們握手,聊天,總有話講,仿佛很有緣。性格內向的父親一般很少給別人酌酒,這回對幾位同事的做法,叫我有些刮目相看。
骨頭火鍋,炒肥肉,炒瘦肉,炸胡椒蒸肉……母親弄了一桌年豬肉主打的桌席,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父親開壺圓壺,中間還相互敬酒。母親怕我喝醉了,叫父親少給我酌一點兒。凱哥說:“伯娘,你放心,不會醉。他的酒量比我們都大。您看,我們都還好好的。”
“曉得,你快點走,莫影響了老師們喝酒。”父親還把手一揮,示意母親去忙自己的事兒。
酒足飯飽。走在回校的路上,同事們對年豬肉大加贊賞。的確,吃家鄉的年豬肉是一種享受。
年豬肉腌制一周再煙熏一月左右便成了臘肉,味道與新鮮年豬肉一樣好吃。
母親生前每年都要喂年豬,借鄉鄰的豬圈還喂過幾年。母親年老后,我給她買仔豬送去,背玉米去磨成面。后來我給她買了一個小鋼磨,常去幫忙推玉米。有時買些玉米送去,有時幫母親提提豬草,有時提豬食喂喂豬,盡量減少母親的身體開銷。她常說:“吃自養的年豬肉,吃放心蔬菜,會少得好多病。”
現在想來,一家人健健康康,與吃的肉,吃的菜,吃的糧油,不無關系。
也許是年豬情結吧,母親去世后,我們每年都去鄉下買吃豬草和糧食長大的年豬,一般宰個三百斤左右的,四百多的也宰過幾回。
吃年豬是親戚、朋友、同事、鄉親一種美好的往來,是美好的情感交流,是美好的鄉村風氣。它雖然是鄉下人家習以為常的小事,但是細細品味,卻意味深長。
那年秋季,我到一所地處半高山的學區中心小學工作,遇到一位退休的女同事。他在鎮小工作多年,后因一次變故,調到我來的這所學校,兩年前退休。
她是本地人,住房離學校不遠。她的孩子在外地成家立業,愛人退休在家,種玉米喂豬,養蜜蜂賣錢……退休的日子好不安逸。
冬季進九那天,她宰了一頭自己喂養的大年豬,肉有五指膘,半邊肉重達170斤,活豬至少500多斤。
晚上,我和主任去做客。同事用年豬肉做的幾道菜:排骨火鍋,榨菜肉絲,炸胡椒肥肉……滿屋飄香,吃在嘴里更是舒服。
老校長常常說:“六年級是學校的一塊蓋面肉。”這次我才真正感受到蓋面肉到底有多大——盛肉的碗,你似乎只看見了最上面的一片。正是這次吃年豬肉,我對老校長的話,對六年級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
我印象最深的是炸胡椒炒肥肉,不僅肉片大,而且厚。同事生怕我們吃不好,才這樣下刀。意思是吃一片算一片,非吃好不可。我吃了三片肥肉,至今記得。每每想起,嘴里就會溢滿涎水。
在家鄉,凡是上了歲數的人,都喜歡吃年豬肉。也許如此,宰年豬的人家,一定要接客吃年豬肉的,有的還像過節一樣。這是故鄉冬臘一道迷人的風景,也是一種美好的習俗,希望一直傳承下去。
同事愛交往,待人熱情。宰年豬后,接鄰里鄉親,接同事,接親戚,往往要忙好幾天。雖然有些忙,甚至說有些累,但她與愛人總是那樣開心,仿佛做著自己的功課,一門趣味盎然的功課。
生活像一杯白開水,只有口渴的人,才能嘗出甘甜的味道;只有用心去品的人,才會感受到陣陣清香。
我愛家鄉的年豬肉,更愛生我養我這片土地上淳樸的人們。
時間:2024-04-13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散文推薦
- 藍色冬頭帕
- 清明節在故鄉看到一個戴著藍色冬頭帕插秧的小妹妹,湛藍湛藍的頭帕系在黑亮黑亮的秀發上,手把青秧插滿田,很是靚麗
- 04-13
- 家鄉的年豬肉
- 清明節的下午,看著從鄉下弄回來的腌制煙熏的年豬肉,一些往事浮上心頭。
- 04-13
- 醉了春天
- 春光明媚,紅的、綠的、白的、黃的.......印染了春天的顏色,向童話中的仙女張開笑臉,吐露芬芳,特別是那滿樹盛開的櫻花
- 04-13
- 多出了快樂
- 祝賀中華大詩仙,李白美名傳千年。
- 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