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冬頭帕
清明節在故鄉看到一個戴著藍色冬頭帕插秧的小妹妹,湛藍湛藍的頭帕系在黑亮黑亮的秀發上,手把青秧插滿田,很是靚麗,水天中點綴著藍精靈的美,一道風景線。
小女孩也戴冬頭帕,還是新織嶄新嶄新的,這倒是與時俱進,不過,也著實好看。印象中,70后的女孩子很少戴冬頭帕了,90后以后的女孩子甚至很多都不認得冬頭帕,更不要說戴冬頭帕,小時候見過姨媽織冬頭帕,后來在故鄉都沒有再見過誰織,好長時間我都以為這一工藝失傳了。
故鄉沒有出嫁的姑娘家一般扎一條結實的長辮甩在背后,也有分扎二條的,一前一后俊俏俏,小姑娘婚前不扎圓箍髻,一種發髻,用黑絲線箍罩著圓髻,再用一根銀簪(或竹簪)橫穿發髻而過,把髻固定,由是叫圓箍髻。出門時候,再戴上一條冬頭帕,避寒防風,遮擋日曬。不過,以前,小姑娘出門一般不戴冬頭帕。當然,也不是一成不變,現在小妹妹也戴著藍色冬頭帕插秧,時移世易,湛藍湛藍的頭帕系在黑亮黑亮的秀發上,水天中點綴著藍精靈的美。
客家婦女的“冬頭帕”,主要由條帕(披肩)、護額、花帶(絲帶)三部分搭配而成,頭帕方巾是一塊長方形棉布,長約2尺,寬1.5尺左右,顏色一般有粉紅色的,有藍色的,也有黑色的,年紀大的婦女喜歡顏色較深的黑色,年輕的喜歡粉紅色或者藍色,特別是湛藍湛藍的藍色,豆蔻年華,青藍青藍,越年輕越湛藍艷麗;護額常用厚實保曖的黑布條制作,一般雙層對折,有的還在護額布條上鑲上一些銀制的小鈴兒,走路時候,鈴鐺發出叮叮當當悅耳動聽的鈴聲;花帶又稱絲帶,絲線織成的絲帶,黑白相間,長約2尺,寬2厘米左右,左右各一條縫于頭帕護額的兩端,很個性化,隨個人喜好,可以裝飾大量的文字、菱形、三角形以及花卉動物等紋樣,膽大的女孩甚至可以繡上自己暗暗思念的心上人名字,不過,在以前,這一行為很是超前,即使敢吃螃蟹的,也比較隱晦。
冬頭帕的起源難于考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其保暖御寒、防風防濕的功能來看,顯然與故鄉的氣候和地理環境有關。贛南、粵北、粵東及閩西一帶客家地區,山深林茂,溪流密布,空氣潮濕,有學者推測冬頭帕起源于中原頭巾,認為客家先民從相對干燥的北方來到多雨潮濕的南方后,為了適應當地氣候而將中原頭巾改良發展成冬頭帕。冬頭帕的形制、功能、紋飾,均與客家婦女田頭地尾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冬頭帕在農耕生活影響下孕育出安靜樸素的美,以低調的頭巾形式、群體的民俗行為,存在于客家地區,冬頭帕圖案的形式與豐富多彩的農耕生活之間毫無違和感,質樸大方,是一種根植于故鄉鄉土中的民間藝術。冬頭帕還有一項輔助功能,舊時候婦女帶小孩在野外勞作時,有時小孩尿濕了褲子,還可用它來臨時包裹小孩,避免小孩受涼。甚至還可以作為簡單的包裹,包裹山上采摘的野果回家。
而關于“冬頭帕”的來歷,外公則講起另外一個版本的傳說,一個故事,一個很美麗的傳說。(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清明節前后,插秧大忙季節,一位憨厚的年輕農夫正在嶺南自己家田里蒔田。突然,仙人呂洞賓騎著馬兒來到他面前調侃地問他:“蒔田郎,蒔田郎,一日蒔了幾多千萬行?”年輕農夫不知該如何回答。晚上回到家里,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妻子。年輕農夫妻子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女子,教丈夫說,如果第二天,那位騎馬的客人再來,就如何回答他,果然,第二天,呂洞賓又來繼續調侃問他。這一次,他胸有成竹地回答道:“騎馬客,騎馬客,一天跑了幾千幾萬腳跡?”呂洞賓大吃驚地問:“今天你怎么會答了呢?”農夫得意地說:“我家娘子告訴我的。”呂洞賓沒有想到嶺南有那么聰明伶俐的女子,“哦”了一聲,給農夫說,我想當面請教你家娘子,回她一個禮。農夫告訴呂洞賓自己家在哪里,于是呂洞賓策馬揚鞭,來到了農夫家門口。農夫娘子聽見馬蹄噠噠,正要出門看個究竟,只見呂洞賓正在下馬,一腳踏在地上,一腳高高抬起踏在馬鞍上,問農夫娘子:“請問大嫂,我是上馬還是下馬?”娘子不慌不忙,剛好也一只腳踏在門坎外,一只腳還留在屋內,反問呂洞賓道:“客官,你說我是進還是出呢?”呂洞賓暗暗驚嘆:“好一個聰明伶俐的女子!一個普普通通的嶺南人家居然有這么聰明絕頂的女子!”呂洞賓都不得不佩服,他沉思了一會,對娘子說:“大嫂,我真佩服你的聰明伶俐,我送你一樣禮物。”說著從天上摘下一片白云戴在娘子頭上,不大不小,正好是冬頭帕,意思是說“洞頭怕”,呂洞賓碰到那么聰明伶俐的女子都頭疼害怕,冬頭帕也有“洞頭怕”的意思。
外公講的故事很美麗動聽,但傳說畢竟是傳說。無論“冬頭帕”、“洞頭怕”還是頂頭帕,或者“棟頭帕”,從客家話語境考量,客家話“棟”,表示“屋的正梁,即屋頂最高處的水平木梁”,動詞作“頂起、豎立”解釋,還包含“遮蓋、蒙住或包住”義,如:“下雨忘記了帶傘,只好頭上棟一件衣服回家”,從這個意義上說,也許寫作“棟頭帕”比較合適。總之,“冬頭帕”不是指冬天的頭帕,雖然,冬天也有婦女戴冬頭帕,事實上,春秋季節客家婦女戴的最多,“冬”起頭帕出門勞作,個人認為“冬”即是假借“棟”,客家話中表示頭上“頂戴”某物的一個動詞。“冬頭帕”,即是戴頭帕,頭上頂著塊用來包頭的頭帕。
我最喜歡的還是外婆教的那首“冬頭帕”客家山歌:“冬頭帕哩長方方,帕上鈴兒響叮當;有情阿哥找阿妹,帶子帶孫穩當當。”散發著濃濃故鄉鄉土氣息,承載著深深的鄉情、鄉音和鄉韻,蕩氣回腸。
清明節在故鄉又看到了一個戴著藍色冬頭帕插秧的小妹妹,湛藍湛藍的頭帕系在黑亮黑亮的秀發上,很是靚麗,水天中點綴著藍精靈的美,回歸傳統的美,一瞬的美,千年的夢。
冬頭帕,散發著濃濃故鄉鄉土氣息,承載著深深的鄉情、鄉音和鄉韻。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鄉情、鄉音和鄉韻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冬頭帕哩長方方,帕上鈴兒響叮當;有情阿哥找阿妹,帶子帶孫穩當當。
時間:2024-04-13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散文推薦
- 最是情濃聽雨時
- 盛夏,暴雨初歇,河水盈岸,四起的蛙聲如同小小的鼓槌急一陣緩一陣地敲打著村莊的耳膜。
- 04-13
- 藍色冬頭帕
- 清明節在故鄉看到一個戴著藍色冬頭帕插秧的小妹妹,湛藍湛藍的頭帕系在黑亮黑亮的秀發上,手把青秧插滿田,很是靚麗
- 04-13
- 家鄉的年豬肉
- 清明節的下午,看著從鄉下弄回來的腌制煙熏的年豬肉,一些往事浮上心頭。
- 04-13
- 醉了春天
- 春光明媚,紅的、綠的、白的、黃的.......印染了春天的顏色,向童話中的仙女張開笑臉,吐露芬芳,特別是那滿樹盛開的櫻花
- 04-13
- 多出了快樂
- 祝賀中華大詩仙,李白美名傳千年。
- 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