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唐模村一得
黃山市徽州區有一座唐朝模范村,2007年1月7日上午,我們驅車前往參觀。
進村后,我的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棵古樹,已用圍欄包圍起來,有人說是古槐樹。樹的根部已經中空了,外面的細根有些已經斷了。但是樹冠枝葉依然很茂盛,其間當然也有枯枝。這是生命力頑強的象征,我們都在樹前留影。
然后我們來到“同胞翰林”石牌坊處,石牌坊立著,透過石牌坊看進去,一派荒野景象,顯然石牌坊是立在村口的,離村莊尚遠。兄弟翰林是誰呢?是許承宣、許承家兄弟倆。這兩兄弟被清康熙欽點同入翰林。這兩兄弟是否是許國的后代,我不知道。這座牌坊看起來很堅固而且很典雅,其上的雕刻精美。這座牌坊即是這村莊榮耀的象征,也是迎客的使者。看到這牌坊,心里油然而生敬意,其實這還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當然如果看到什么地方豎著院士的碑,保家衛國英雄的碑,我也會肅然起敬的。當然我很反對一些地方為一些只善于空談而無實際貢獻的人豎碑。一些喜歡高喊口號的弄虛作假的人往往會獲得很多榮譽,有關地方就為之豎碑,實在很荒唐,當然現在也有不少頭上的榮譽帽子一頂又一頂地戴上,直到再也戴不上而坍塌的例子。不少反腐中揭露出來的貪官好多是榮譽滿身的。
然后我們循著小溪走進村子,小溪上有一座廊橋,稱作高陽橋。橋面是平的,橋上的廊是封閉的。橋下有二大洞,溪水從洞中流出,很清澈,廊橋和橋洞在水中倒影很清晰,兩個半圓的洞合成了一個圓。有人說這兩個洞是龍的兩只眼睛。
然后我們來到連理的銀杏樹邊上。這棵銀杏樹可能有上千年的樹齡了。樹身出現一些窟窿和結節,蘊含著歷史的滄桑。樹被保護起來了。樹后的墻上白底黑字寫著許承堯的散文《詰老樹》。許承堯是這個村莊人,字際唐,號疑庵,晚號窀叟,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詩人、書法家、方志學家、文獻學家和收藏家,生于1874年,1904年中進士,成為翰林院庶吉士,這位末代翰林于1946年逝世。許承堯中進士后,曾在地方上任職,當時辛亥革命正蜂擁而起,他這個翰林庶吉士已經無用武之地了,他就回歸家鄉做著文人善于做的事。如果他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他這時的內心是很糾結的,彷徨孤獨難以排解。他在老樹前沉思,周圍沒有可以對話的人,就與老樹對話。這篇散文很有意思,文章表達了三點想法:第一點是一切順乎自然,“浩劫但憑天”,不必避風霜雨雪,不必在意刀斧兵火;“百物生世間,成虧有遲早,”成敗皆不必怨天尤人,“閑閑自娛老”,多自在啊!但這是一種無奈的處境。第二點是要用心領會不言之言。老子和莊子都強調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不言者未必不知,不言者未必無言,不言之言很值得人們用心去體會。老樹表示自己是在言語的,只不過人們不知道而已。第三點是“立足不移地”,腳踏實地,從實際出發做實事,不做虛無縹緲之想。只有腳踏實地才能自立而不倒。讀了這篇散文能夠心有所得,也就夠了。
此地還有最引人的地方那么就是“檀干園”。又稱小西湖。是孝心的產物。一位商人賺錢了,他母親想去看看杭州西湖,但是因為年紀大了行路不便,他就在當地,依杭州西湖之樣,造出小西湖來。雖然這是富人的炫富之作,但我們去看小西湖時看到的卻是孝心,而不是造景。當然這造景也為唐模村增添了對游客的吸引力,從而帶來了經濟利益,顯然是好的,正如造筑頤和園,當時的錯誤決策,卻成了現在的文明遺產。萬事都在轉化。
唐模村是內涵很豐富的村莊,本應該多走多看,園林設計,聞人墨寶,楹聯雕刻等等,都值得細看,只是我們時間有限,不得不狠心離開。。
時間:2024-07-27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散文推薦
- 游唐模村一得
- 黃山市徽州區有一座唐朝模范村,2007年1月7日上午,我們驅車前往參觀。
- 07-27
- 這座城,我的家
- 忙里偷閑,故地重游,仿佛我從未離開這座養育我長大的城
- 06-28
- 夜行
- 嘲風,龍生九子第三子,好險好望,常做殿角裝飾。在中國民俗中,龍三子嘲風象征吉祥、美觀和威嚴
- 06-12
- 忍
- 每個堅毅隱忍,暗暗發光的人,都是走在刀刃子上慢慢淌過來的。
- 06-12
- 沙河巷菜市
- 沙河巷離我家不遠,我常到巷子里買菜。
- 06-12
- 誡子書
- 愛子如晤,情系三生;千叮萬囑,言不由衷!
- 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