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教育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么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于他們的想法。—塔拉•韋斯特弗《福布斯雜志°》訪談。
主人公塔拉成長于一個極端的家庭:生病了不去醫院,醫院是謀害人的場所;學校是政府引導孩子遠離上帝的陰謀;山外的政府一直謀劃刺殺自己;出生證明是為了賺錢度過世界末日才辦理等等……家中所有人都活在父親的權威思想下,母親雖一直以來有著自己的想法與堅持,但最終都會在與父親的爭吵中被壓制直至認命。哥哥肖恩經常對塔拉施暴,將頭塞進馬桶,甚至不止一次表明要殺掉她。偏執怪誕的父親,順從懦弱的母親,暴躁乖戾的哥哥肖恩,整個家庭對塔拉持續在精神上和身體上進行摧殘。
而大山之外的生活平靜又美好:楊百翰大學的克里博士與劍橋大學的斯坦伯格教授挖掘她的真實潛能,同齡人的陪伴使她覺醒自我,這些人在塔拉在邊緣處掙扎時都對她出手相助,也造就了完整的塔拉。
許多人對這本書中的父親報以指責的態度。事實上,每個人都有按自己的想法生活的權利,誰都不能剝奪。誰都有一個獨屬于自己的世界。他可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但不能強迫別人也生活在他的世界觀中。這樣的行為無異于抹殺了他人自由成長的權利,也就是創造自己世界觀的權利。
因此,一個人真正的價值和認同,也同樣不應該來自于他人,他人的評價,他人給予的他人隨時可收回。將自我認同,理解建立在周圍人的評價上是多么的危險又縹緲。就好像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將自己的命運寄托于他人的良善與好心上。
就如書中的塔拉所經歷的,當她排除內心艱難險阻,將自己的想法袒露給母親并獲得支持時,她覺得世界突然變得美好,天氣也透著歡快,與同學們的相處也因此更愉快融洽。仿佛就像我,在有對我表示贊許與認同時候,我瞬間有了自信,世界跟我想的相同,那一刻什么都不怕。但是這種美好感受是依賴他人給予的,他人也能隨時收回來。當塔拉發現原來母親不過是隨口附和,從未與父親溝通,家人不站在她這邊的時候,甚至指責她顛倒黑白是個惡魔的時候,塔拉就像在淤泥里看到了光亮的人,一轉身,卻被那光亮狠狠摔倒地上。
人不會無端的思考和進步。對自我的探索和開發通常伴隨著痛苦的過程。人因痛苦而思考。經過痛苦且崩潰的過程,塔拉以離開家庭為代價,看清自己,成為自己。這時候,淤泥里開出了最鮮艷的花。
上學讀書的意義是讓孩子脫離父母教育之外認識到相對更加客觀開放的教育環境,不再順從與盲目。在書中,教育最重要的作用不在于給予了塔拉家三個孩子多少的知識,而在于幫助他們擺脫了那單一的世界觀,他們得以自由地發展。如果他們不讀書,他們依然只能生活在父親構建的世界觀下,他們的未來只能是父親生活的復制品。
教育的目的從不應該只為學歷,而是教人看見自己的局限,跳出原有的閉塞框架,將我之聲音與眾人之喧囂分離。同時承認、尊重每個個體的存在,但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