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童》讀后感1000字
躲藏在世界中的《河童》
(注:《河童》一文完成的時間是日本金融危機,這次危機對日本的經濟打擊甚大,當時的社會充滿了各種險惡。)
“滾出去!你這個惡棍!你不也是一個愚蠢至極、嫉妒心強、猥瑣下流、厚顏無恥、自以為是、殘酷自私的動物嗎?滾出去!你這個惡棍!!” ——《河童》
1927年,目睹了關東大地震和日本金融危機的芥川龍之介,寫下他生命中的最后遺作,《河童》。《河童》中,并沒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美好的理想之國,沒有和藹可親和人類,存在的僅是那些兇惡,狡詐的河童組建的黑暗國度。
三年前的夏天,S精神病院的23號病人在登山的途中,意外的發現一只傳說中的河童,并追隨它進入了河童國。這便是這場荒誕而又滑稽的故事的開端。
《河童》和《桃花源記》相似處很多,都是誤入秘境,到達一個和現實完全不同的社會。但是,兩者描述的社會狀況截然相反:前者是黑暗,類似魯迅筆下“吃人的”社會,而后者是“黃發垂髫,怡然自得“的完美國度,一個美麗的烏托邦。同是亂世中對和平的希望,兩人卻做出了不同的想法:芥川選擇了敲醒昏睡的百姓,陶淵明選擇了對美好未來的構想。芥川的這種批判的風格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回頭看《河童》書的本體,本書用人類的思想構建了一個與人類常識完全相反的國家。在河童國,人類屬于“特別保護居民”,可以享受不勞而食的特權,但是河童國的科技已經和人類同步,甚至超過人類,卻仍處于被控制地位。人類凌駕于弱小生物之上,可以肆意妄為,這便是傲慢,是人類的虛妄自大、觀念迂腐、固步自封,這便是全書的諷刺中心。
脫下衣服的人類,就是河童。
河童國的本質,就是充滿罪惡的人類世界。在這個國度中,餓極了的河童什么都吃,包括煤渣,石頭,甚至是自己同類的肉。這正是吃人的社會,并且,河童們對自己吃河童肉的行為毫不在意,當商業行業越差時,裁員數不斷增加,河童們甚至會因肉價降低而感到高興。反觀我們的世界,霸權主義的不斷掠奪,各方勢力狼狽為奸,正義的勢力孤身反抗,而這些事項用華麗的外部包裝好散播出去,這不正是穿上衣服的河童嗎?這正是這表明和平但是暗流涌動的社會的最本質揭露。
“傻子永遠認為別人是傻子”。
在職工肉事件的末尾,一會河童資本家邀請病人嘗一嘗河童肉三明治。病人并沒有接受,他撕心裂肺地吐了出來,這是他的良知,這是他對黑暗世界的抵抗。《河童》用一個精神病人的視角解釋世界的真相,極其諷刺。所有人都認為精神病人說的是瘋話,當他從河童國逃了出來,體驗過人類本質的黑暗后,他對這個現實世界徹底發了瘋,河童世界并非凈土,而我們外在的世界卻也像河童國一樣。他渴望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但是現實不斷沖擊這他。也許這個精神病人就是芥川龍之介本人,或者他指的是在這個黑暗社會努力尋求出路的每一個知識分子,他們被世人譏諷,當做華麗的晚餐上的笑柄,這正是這個世界對傻子們的嘲笑,也是傻子對天才們的嘲笑。
在黑暗中照亮道路的最后一縷光芒
在故事的最后,對S精神病醫23病人采訪結束了。但是,為什么是“采訪”?病人的思想被現人所接受了?這點我們無從所知,但是我們不經思考,河童國的思想是否傳達出去了?芥川龍之介把這個問題設置的如此隱蔽,他是否能警示民眾,帶領他們走上正路?芥川龍之介也許也渴望得到這個答案。我們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那位采訪者,這也是這片黑暗中最后的光芒。
也許在我們之中,可能會有人成為河童,有人會去成為病人,有人可能被蒙在鼓里,最終的未來究竟是黑暗的河童國,還是美好的桃花源也是未知。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舞臺上扮演河童,病人,其他人。也正如《河童》末尾所說:
“但是我們必須休息,
縱然在戲劇的背景前。
(若看背景后面,只有綴滿補丁的畫布?)”
時間:2023-05-28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讀后感推薦
- 《河童》讀后感1000字
- 《河童》一文完成的時間是日本金融危機,這次危機對日本的經濟打擊甚大,當時的社會充滿了各種險惡。
- 05-28
- 青銅葵花讀書感悟500字
- 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書——《青銅葵花》。初讀時,我就被書里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仿佛有一根線緊緊地牽動著我的心,讓我迫不及待讀完
- 05-28
- 草原上的小木屋讀書感悟500字
- 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曾說:“每一本好書都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這一道道亮光將匯聚成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航燈塔。
- 05-28
- 活著讀書感悟1500字
-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個人都應好好活著,活出自己的精彩。
- 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