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讀書感悟1500字
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茶館》的故事發生在北京城里的一個茶館里,里面賣一些簡單的點心和飯菜,玩鳥的,商議事情的,說媒拉纖的等等,形形色色,三教九流的人都匯聚于此。老舍抓住了這樣一個復雜多變的生活場景,將人們喝茶閑聊的地方作為舞臺,描繪了從戊戌變法失敗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近半個世紀的社會變遷。
話劇《茶館》雖然只有三幕,但每一幕中都通過描寫不同的事件來表現不同的社會環境,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在這些事件中,不乏有一些光怪陸離的事情。例如,在第一幕中,就發生了康六賣女、常四爺被抓等等事情,其中老舍用大量筆墨描寫了龐太監賣妻這一事件。康六為了拿到十兩銀子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將康順子買給龐太監,這其中劉麻子起到了中間人的作用,龐太監支付二百兩,劉麻子卻克扣了一百多兩。而當康順子昏倒后,龐太監卻只關心買到的是不是個活的,仿佛只是在評判一件貨物。在那樣一個吃人不吐骨頭的年代,只要十兩銀子就可以買到一個年輕的姑娘。 多么荒誕又可笑!在第二幕中,老舍則突出了兩個逃兵想合娶一個媳婦,更是令人啼笑皆非。第三幕中,除了描寫了小劉麻子等人的惡行,更是著重刻畫了茶館倒閉,老去的茶館常客和老板王利發自悲自悼,為自己撒紙錢。這些事情在先下看了是極其荒謬怪誕的,但在那個年代卻是底層人民的真實寫照,令人嘆息。
《茶館》通過三幕貫穿了三個時代,時代在改變,但受壓迫的人們依舊沒有翻過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三座大山,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老舍通過刻畫不同的人物來表現這一主題。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柜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他精明能干、謹小慎微、委曲求全、左右逢源,努力的經營著茶館,讓裕泰茶館在動蕩不安的年代里依然一派“繁榮”景象。然而連年內戰、經營不易,王利發不得不嘗試改良經營。可是風燭殘年的王利發還是抵不過流氓特務的強行霸占,最終逃不過倒閉的命運。常四爺是一個愛國的旗人,屬于統治階級進步人士代表,他倔強、敢作敢為、富有正義感、樂于助人,但終究沒能擺脫窮困潦倒、饑寒交迫的命運。秦仲義是民族資產階級進步人士代表,他否定常四爺接濟窮苦鄉婦的行為,認為只有搞實業、辦工廠,才能救窮人,才能抵制外貨,才能救國。最終因工廠被霸占而失敗告終。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但都受時代影響,落下悲慘的結局。反觀那些溜須拍馬、欺男霸女、做黑心買賣的人卻能很好地活在那個時代 。令人感嘆世間不公!
在那樣的舊社會中,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也深受荼毒。王利發是茶館掌柜,心地善良,卻對世間苦難無可奈何,為了生存只能視若無睹。他是個本分的小商人,希望社會安定生意順心,可當時時局動蕩,他只能“俯首”。王利發的形象具有代表性,不坑害他人,逆來順受,充分體現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普遍心態,展現了他們的無奈與辛酸。就像常四爺說的:我愛咱們中國啊,可誰愛我呢?盡顯時代帶給人們的無限悲哀。
在老舍的筆下,《茶館》也反映了現代社會仍存在的現象,那就是崇洋媚外 。在《茶館》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們對于洋人的推崇。在第一幕,馬五爺是吃洋飯的,信洋教,說洋話,與洋人有關系,因此備受茶客們的敬畏和尊重。劉麻子也向松二爺推薦洋服和洋懷表。第三幕,隨著國門的打開,洋人的習慣慢慢成為中國人的習慣,會說一兩句洋話成為了一種潮流,人們更愿意聽西洋樂而不是傳統評書。甚至,小劉麻子認為有洋味的話比普通的話更有力量。現如今,這樣的現象仍然存在,在有些人眼里,似乎進口的總是比國產的更好,更加高貴。
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社會。話劇《茶館》反映的這段歷史,是中國舊社會的縮影,照應了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舊時代。我們不能忘記這段中國人民的血淚史,不能忘記是中國共產黨帶領我們走向現在幸福美好和平的生活。作為新時代中國青年,只有努力學習、奮發向上,才能讓歷史不再重演,讓幸福持續下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時間:2023-05-17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讀后感推薦
- 《茶館》讀書感悟1500字
- 《茶館》的故事發生在北京城里的一個茶館里,里面賣一些簡單的點心和飯菜,玩鳥的,商議事情的,說媒拉纖的等等
- 05-17
- 小英雄雨來讀書感悟300字
- 今年暑假,我看了《小英雄雨來》這本書,書中主要講述了12歲的雨來和敵人斗智斗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書中的小英雄——雨來。
- 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