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記憶真相,用最少時間學習最多的知識?
了解大腦學習和記憶的原理,探尋記憶存儲和提取的真相,讓你在同樣的時間里,學得更快,學得更牢。
👉大腦是如何構建記憶的?首先要想一想記憶是放在大腦的什么地方。
現在,我們先了解一下大腦的基本構造。大腦有不同的模塊組成,這些模塊各自承擔著不同的功用。
如圖中所示的大腦的幾塊區域是人們用以學習的核心部位:內嗅皮層,它就像某種過濾器件,專門過濾進入大腦的信息;海馬區,是大腦構筑新記憶的區域;新皮層,是大腦用來儲存記憶的區域,信息一旦被打上“儲存”的標記,就會被存放到這里。大腦的不同區域各司其職,源源不斷地更新著過去、現在以及可能的將來的信息。
那具體地,記憶是如何形成的呢?
給大家講個故事,莫萊森是一名癲癇病患者,在接受治療時,醫生認為最好的治療方案是從莫萊森的大腦中切除兩塊手指大小的腦葉,其中就包括海馬區部分。在手術結束后,莫萊森的癲癇病得到有效改善。但是,他卻失去了構建新記憶的能力。
莫萊森可以把某個人的電話號碼記住大約30s,也能照樣和其他人閑聊,但是他隨后就會忘記。他每吃一頓飯,或見一位朋友,都像是第一次做一樣。沒有了海馬區,莫萊森沒辦法無法構筑新的記憶,沒辦法記住任何新的東西,手術后的許多事物對他而言,都是新鮮的。
莫萊森雖然不能記住新的名字、人物、事物等,但是他在做手術前就已經記得的名字、人物、事物等事情,在手術后他仍然全部記得。也就是說,那些記憶在形成后,被存在了大腦的某個區域,即使把海馬區去掉,也不會受影響。
那個存放記憶的區域,就是大腦的新皮層。新皮層是大腦最“表層”的部位,記憶在形成之后就被存放在這個區域。
回顧一下大腦是如何構建記憶的?當我們體驗到一些事物的時候,大腦中的細胞就“唰”地亮起來。然后,通過海馬區將亮起來的神經元連接成網絡。最后,沿著大腦新皮層中不同功能的不同據點,以一定的排列組合把記憶固定下來。
👉記憶是如何被儲存和提取的?
任何記憶都具備兩種能力,即儲存能力與提取能力。儲存能力就是指記憶儲存的能力,用來衡量我們學到的東西儲存得有多堅實。
說起記憶的儲存能力,就不得不提大腦的遺忘本領。在很多人的認知中,遺忘是一件很負面的事情。其實不然,遺忘的正面作用都被我們忽略了。我們以為遺忘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是大腦的敗筆,但實際上,遺忘往往是學習的良師益友。
遺忘的正面作用,就是垃圾信息過濾功能。舉個例子,遺忘就像我們在肌肉鍛煉后,肌肉先損耗,再增長一樣。在我們提取大腦中儲存的信息時,為了要強化某些重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非重要的內容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沒有一點遺忘,吸收所有的知識,對長遠的學習沒有任何好處。你想一想,如果我們把所有的一切都記在心里,那么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差勁的就像是什么也沒記住一樣。
所以,遺忘不僅是一個被動衰減的過程,更是一個主動的過濾過程。遺忘會擋掉那些讓人分心的信息,清理掉沒有用的記憶垃圾。大腦只會保留那些有意義、有作用或有趣的東西。
記憶的提取能力與儲存能力不同,它是衡量事物被提取到意識中的難易程度的。比如,相比想起小學一年級語文老師的姓名,你更容易想起身邊同事的名字,在這里,提取能力指的是你能想起某個人名字的速度快慢。
記憶的提取能力會因為學習和反復運用變堅實。反之,如果提取能力得不到強化的機會,就會迅速下降。記憶是不會“丟失”的,不會像我們以為的那樣越變越淡。“丟失”了的其實是我們一時無法提取出來的記憶,它的提取能力在當下很低,低到幾乎為零。
研究表明,我們在提取某項記憶的時候越是大費力氣,那么在得到之后,該項記憶的提取能力以及儲存能力就會升得越高,也就是學得越扎實。
👉怎樣才能記住新的知識?
環境的還原是增強記憶的法寶。我們上次學習時周圍的環境,包括光線、背景音樂等,都能給大腦發出提示信號,從而使我們提取出更多的信息來。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18名潛水員在水下6米的地方學習有36個詞匯的單詞表。然后對潛水員進行分組,一部分在陸地上接受考試,一部分還是在剛才水下6米的地方考試。結果表明,在水下接受考試的人能回憶起的單詞比陸地上的人多出大約30%。
所以,如果在考試時,能還原到最初學習時的場景,記憶的效果會更好。其實在學習時,我們吸納到腦海中的東西遠比我們意識到的要多,其中的一部分就會影響我們的記憶力,比如音樂、光線等這些抓不住、摸不著的東西。
其次,把一次集中學習打散成數次學習,并拉開每次學習之間的間隔,也會促進知識的學習,心理學家稱之為“分散式學習”。用這種方法學習,學習到的東西不會少,二記得的時間卻能長久的多。所以,在學習時,與其一次性全都學完,還不如今天學一點,明天學一點,這樣的效果反而會好得多。
分散式學習需要關注的兩點是最佳間隔時間和最少復習時間。我們在新學過一個知識點后,不必立即復習,這樣做并不會加深多少記憶。但是一小時后或一天后再復習,學習的效果就會顯現出來。
間隔時間應該盡可能長,以維持最低限度的重復頻率,同時間隔也必須足夠短,以確保知識還仍然能記得住。以學習外語為例,最佳復習間隔是:第一次學過之后,一兩天之內復習一次,然后過一個星期再復習,過一個月再復習,之后,復習間隔可拉得更長。
拉開時間間隔來復習都是比通宵復習要靠譜得多的備考方式。用這樣的方式,你學到的東西能記得更長久,下學期開學時都還能記得住。研究表明,通過間隔式學習所能記得的東西,比一口氣學完要多達一倍。
時間:2025-04-09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隨筆推薦
- 放養式閱讀法
- 如今,無論是父母還是學校都很重視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有這樣一種情況
- 04-09
- 都是手機惹的禍
- 最近又聽說了某某中學生因為父母收了智能手機,跳樓自殺。
- 04-09
- 人的本性
- 在戰國時期,孟子提出了性善論,認為人一開始出生是善良的,由于后天的各種因素的影響,變得庸俗,自私自利。
- 04-09
- 美國人的秉性
- 美國是一個利益至上的國家,別看它天天把民主自由掛在嘴上,一旦觸及到他們的利益,那民主和自由就立刻現出了虛偽的本質。
- 04-07
- 興趣
- 興趣,大家認為這個詞很簡單,指的是人對某事物的興奮程度。我覺得是某事物對人的吸引,你會對這事物產生一種興奮,并作為你精神的寄托
- 04-07
- 假象
- 假象,顧名思義就是假的事情,也就是不正確的道理和不真實的事件。或者說幻覺幻象。
- 04-07
- 關于語文
- 參考各種資料和自己總結的一些,歡迎補充。
- 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