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里的年味
說起年味,這最難忘、最忙碌的地方也就是廚房里;記得兒時過年,母親每次做年夜飯,我都是第一個跑去搖鼓風機,認真觀察母親的每一步操作,那嫻熟的刀法、奇妙的炒法讓我著迷,聞著這誘人的飄香,心中暗下決心,一定學會做飯。
想起兒時那艱苦的歲月,口糧是按年齡定量的,百分之九十五的玉米棒子面,每人每月一百克的棉籽油,炒菜都是倒很少的油,不是過年是不會炸東西的;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做法就是玉米面饅頭、玉米面糊糊,百分之五的白面往往是攢上一段時間,搟上一頓面條,無需拌菜就能狼吞虎咽的吞下去。烹調一詞是改革開放之后偶爾聽起,而兒時的冬季幾乎無菜可食,腌制些咸菜、醬之類的算是條件好的家庭,玉米面饃饃就著咸蘿卜條、辣子醬是我們當年的家常便飯,就這些簡單的食材而言,也真是無需多少烹調技術的。
過年時家家都會傾盡所有、精心準備的,提前三天,母親開始炸油條、油餅、麻花、丸子、麻葉子,其中和面的技術、油的火候是很有講究的,要炸得外焦內酥才符合標準;記得每家炸好食品后,都會讓孩子們端上幾盤送到鄰居家,相互品嘗、相互拜年、相互祝福,這場面成了鄰里之間維系情感的美好瞬間。做菜的食材自然豐富了許多,紅燒肉顯得備受歡迎,吃得滿嘴流油才解饞過癮。年夜飯后還有一場包餃子大戰,一鍋排、一鍋排的餃子像列陣的士兵、威武雄壯,這一個個寄托年味的餃子盛滿希望、盛滿喜悅,把他們端到棚子里冷凍起來,食用時取回來下鍋,那可是過年不可多得的美味!
作為家中孩子的老大,學會做飯是普遍的、必須的,因為父輩們那年月時不時的突擊勞動和大會戰,沒有時間照顧家里,家中老大孩子除了給弟妹做飯、還得給父母備飯;而父母由于超強的勞動顯得異常疲憊,常常是端起飯碗吃完就躺下了,明天還有更艱巨的任務等待著他們。每次做飯時我就站在小凳子上炒菜做飯,這樣解決了個子矮、手使不上勁的弊端,通過幾年跟母親學做飯,初中一年級時已能做一桌像模像樣的菜啦!
工作之后,幾乎每年都在單位過年,這做菜的興趣愈發濃烈了,每周給同事們改善伙食,我都要到食堂操練一番,目睹大家享受大餐的模樣是我最大的滿足和欣慰!特別是大學生過生日、新同事剛上崗、過年過節等重要日子,我都要大顯身手弄桌菜慶賀一下;而常想著要給父母得做頓年夜飯,卻一次次未能兌現。
今年年三十早早趕到父母家,系好圍裙就干了起來,這種歡快的心境盼望已久,想想幾十年來都是父母忙這做那,我享用得多、付出得少,而今他們行動緩慢、身體多病,只想給他們做一頓可口的飯菜,但他們此時只能素食素味、不能大魚大肉了。
時光如梭,轉眼間我已是快退休之人了,再感受這年味的深意無非就是團圓和安康,感恩生命中的過往與所遇,向撫育我們的父母祝福,把這寓意吉祥的年夜飯做得香氣撲鼻,一年一年的延續這來之不易、珍貴無比的相聚與快樂!
廚房里的年味是兒時向往、魂牽夢繞!
廚房里的年味是父母恩情、源遠流長!
時間:2025-02-22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隨筆推薦
- 娘的吻
- 臘月二十八傍晚,到家后把車子停好與爸媽聊了幾句。常規就去同村莊的舅舅家,姨父家,娘家去打聲招呼。
- 02-22
- 廚房里的年味
- 說起年味,這最難忘、最忙碌的地方也就是廚房里;記得兒時過年,母親每次做年夜飯,我都是第一個跑去搖鼓風機,認真觀察母親的每一步操
- 02-22
- 正月里的擺攤人
- 正月初一,早上起床下樓,準備在附近轉一下。走到樓下,四處空寂,唯有樓房旁邊出口處有個擺攤人,正低著頭,利麻地削荸薺。
- 02-22
- 東風夜放花千樹
-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02-22
- 春天,如期而至
- 冬天戀戀不舍地離去后,春的腳步迫不及待地跨進了時光的門檻。在不經意的瞬間,春天,就這樣如期而至,苗嶺高原多了幾分溫潤、幾分靈動
- 02-20
- 握手情緣
- 這一別,我想會成為永別。來的太快,不知道大哥葫蘆里買的什么藥,但決斷堪比突然死亡的比賽從得到消息
- 02-20
- 小區里的孤獨身影
- 立春節氣已過,可寒意仍在空氣中徘徊不散。陽光奮力穿透云層,傾灑而下,卻被這頑固的冷意悄然隔絕,難以將融融暖意送達人間。
-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