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聲巨響,火箭騰空而起,熊熊燃燒的火焰,映紅了半個天空!”該句出自李鳴生所寫的《飛向太空港》,描寫的是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火箭升空的情景。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們讀來仍舊心潮澎湃。
這本書以實地采訪獲得的真實資料為支撐,全景式地描繪了中國航天人首次與外國科學家合作,用中國“長征三號”火箭把美國“亞洲一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的過程。這次發射,是中國航天史上第一次發射的國外商業衛星,也是一個光榮的里程碑。書中既有中美專家在大山溝里攜手合作的親密與友情,也有中西方兩種文明在發射場上的碰撞與沖突。
讀完這本書,讓我認識了許多廢寢忘食、嘔心瀝血的航天人。有思維縝密的上官世盤,有胸懷廣闊的謝光選,有嚴謹認真的任新民……他們不求名利、不怕犧牲、拋家舍業,為祖國的航天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展現了中華民族勇于進取,不斷攻堅克難的智慧與決心。
回顧我國的航天路,風險與機遇并存,失敗與成功同在。建國初期,我國的航天事業一無所有,國外的衛星技術又對我們實行封鎖,但是我們的航天人并不服輸,他們勇于開拓、不畏艱險,在落后荒涼的大山深處摸索出了第一個衛星“東方紅一號”以及“長征”系列火箭。一路的風雨,一路的艱辛,令許多人都望而卻步,但中國航天人秉持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面對萬里長征般的茫茫宇宙,他們迎難而上,勇不退縮。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得以看“嫦娥”奔月,觀“天問”探火,嘆“羲和”逐日,贊“天宮”邀游宇宙,待“鴻雁”傳遞佳音,望“北斗”指引方向……
在現如今這個時代,明星云集,網紅密布,各種觀念滿天飛。作為中學生,為了不被一些消極的觀念所影響,我們需要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因而,我們要向中國航天人學習,學習他們吃苦耐勞,勇于探索,奮發向上的精神。
讀一本好書,終身受益。讀《飛向太空港》讓我體會到了中國航天人頑強不息,堅持不懈的精神。這種精神將一直陪伴我,成為我前進道路上的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