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后感2000字
倚窗沁蘭香
——讀《蘇東坡傳》有感
心有茂蘭一棵,不為世事折磨。
——題記
他不甘隸屬于任何潮流,奮勇向前,直言不諱,他并未生就青蓮傲骨,反而更像是香山清流。
這本書向我們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繁華畫卷,蘇東坡是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別出心裁的美食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月下抒懷者,是鳳毛麟角的詩人,詞人,散文大家。廟堂之高的政治漩渦席卷了他,但是他光風霽月,遠遠超越于蠅營狗茍的勾當之上。無數國人為之傾倒,“坡仙”一詞,他當之無愧。
書中介紹了蘇軾的生平,講述了他起步,輝煌,一折,重返,二折,三折的故事,描寫了他的政治、文化、生活,還有挫折,以及當時其他形形色色的人和混亂不堪的社會,不惜筆墨地展現了底層勞動人民的悲歡。本書圍繞蘇東坡講述了那個時代的離情別緒、離亂舊夢。最適合蘇軾的地方其實是鄉村,那種閑云野鶴的生活,陰晴圓缺不諳世事的鄉野生活,反倒是蘇東坡最想要的。黃州東邊山坡上的小屋,是他心靈的歸宿。奸佞小人幾次三番的陷害,沒能使他磨滅自己的初心。到了黃州,農家豬肉讓他升華出了東坡肉,到了貧瘠之地惠州、儋州,水土不服的他還是寫就了“吾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含笑的智者,風浪也好,貧窮也罷,只要是生活,就去勇敢,就去堅強,就去前行。
家里養了一盆蘭花,芳香沁鼻,清涼怡人,靜坐時一縷幽香默默立于身旁,世事嘈雜聒噪,它仍是沉靜淡然,香氣依然。
蘭花之香,不似青蓮般高雅。青蓮之香高傲,但蘭花之香不免落俗。
西湖一片清蓮,我卻偏愛家中一朵蘭花,西子湖雖大,裝不下東坡一腔豪情,一縷情愫。楊柳煙細細,茂蘭花盈盈,門前楊柳,斜照江天一抹斑斕,庭中清蘭,淡褪星月幾許癡纏。東坡就似這楊柳清蘭,屬于天宮也屬于凡塵,他融進了普天之下。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這是他的風度,無論是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他都可坦然處之,上食龍肝鳳髓,下食野草菜根。一身的浩然正氣,滿腹的經綸詩文,在地方的日子里,卻也成了時令農耕。
太白是仙,子美是圣,而東坡更像是人。
所謂人,即是有悲有喜,有疑有悟,有迷有醒,有失有得,他不過隨緣而行,隨遇而安。世事紛擾無常,他心自安。
蘇東坡心智上才華卓越,深深印刻在他所著每一行詩詞上,正如他那兩幅墨竹上烏黑的寶墨之光,時至今日,依然光耀奪目,就猶如他頃刻之前蘸筆揮毫一般。
蘇東坡不曾后悔去生活,對莫逆之交,他會說并無悔意,倘若飯中有蠅,仍須吐出,在與心胸狹隘而位居要津的政客徒然掙扎了一番后,他被流放到荒蕪之地瓊崖海島,他以坦蕩蕩之,胸懷處之,幾分相信是命運使然。
清閑,是蘇東坡經歷人生辛酸后的領悟。“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簡簡單單的菜蔬,乳白的茶葉,人生中最美味的,不是佳肴,而是這清清淡淡的歡愉,這是生活的詩意,也是快樂的真諦。
在我的一生中,也曾有過失意,有過坎坷,但終究沒有失去青春的美麗。讀《蘇東坡傳》前,心心念念的蘭花種一直沒有發芽,有意栽花花卻不發,我嗟嘆命運的捉弄戲耍,在彷徨中我找到了精神上的歸宿,結識了一生之友蘇東坡,旋即被他的樂觀豁達所感染。蘭花發芽也好,不發也罷,發是一處風景,不發也是一種深蘊。這世上,行走是果敢,停下是沉靜。人是萬物之靈,書香則是人之神韻,生活是一本書,注釋是自己的感悟,順其自然便好,生活自能著書立說。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在人世的嘈雜中,我們需要適應也只有適應,世界變化萬千,我們縱是天之驕子,也奈何世間滄海桑田,如此,我們只有坦然處之。快意時不驕,失意時不躁,生活是美的,人生需要豁達。不亂于心,不困于情,把可期的幸福生活活成自己的瀟灑人生。
蘭花并不優雅,蘭俗,可我卻偏愛這俗塵眾生相,和光同塵,我愛曉蘭未開,我愛紅塵三千態!
時間:2023-07-13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讀后感推薦
- 《經山!纷x后感1000字
- 2020年底,我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是中國人民的脫貧奇跡,更是世界人民的脫貧典范。
- 07-09
- 紅樓夢讀書感悟700字
- “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紅樓夢》蘊含了一個家族,也是朝代,盛世至衰落的過程。
- 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