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語言很怪,拆開來沒有什么,放在一起就有點味道。”
生活,細化后成了一地雞毛。然而,在汪老兒的眼里生活是很好玩的,閱讀這本書是在上個畢業季。彼時,我正年少狂妄看不慣溫情頗有些驕躁,孰不知早已被老班盯上,她把我叫到辦公室呷一口茶指給我這本書。
這確實是部大部頭,可叫我犯了難。只是誰不想做個有趣的人?此書共分四份。分別是《人間有味》、《草木春秋》、《隨遇而安》、《有情世界》。內容由淺入深,第一部通讀后我發現全是圍繞吃來寫的。“尋常茶話、四方食事、家常酒菜”好一個人間有味!平常富有煙火氣的美味菜肴先寫其口感再述其由來最后有其升華!《吃食與文學》中由名種瓜的辯認展開直到倡導文學不能守舊死板!妒车琅f尋》描述戰亂中學子苦中作樂對美食追求……自然且毫無違和感,讓人會心一笑。
讓我對這位老頑童有更深刻認識的,是在第三部《隨遇而安》,文如其名。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不少知識分子飽受摧殘,丁玲同志認為這是“逆來順受”。汪曾祺有不同的見解“隨遇而安”既然不得已何不想開些?他挨批斗、干農話...都只是一筆帶過,字里行間悲怨的氣息很少。更多的是苦中作樂處于一種樂觀的心態。和農人說心里那經話、讀閑書、吃山藥……宛然一個亂世中的活莊子。不悲不憂,抱膝坐看斗轉星移。
“隨遇而安”不代表消積、不求上進。汪曾祺不曾有悲憤的時候嗎?未必,恰恰是他看清了自己的苦憂。生活已經很苦了所以不必再給自己增添不必要的憂慮。這何嘗不是種智慧?即使他沒有經歷那些事件,他也會成為一個認真生活的人,一個悠然自得的人。
看了這本書我有些新期盼。世上美食、美景、美事那么多,人生只有一次,實在不多。只要能有一二知己一起吃酒聊天,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