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碧云望斷空回首,一半闌干無夕陽
——讀《城南舊事》有感
三伏天,太陽釋放出全部的威力,空落落的街上女貞樹不愿動一下葉子,落花在天空打著旋落到我的肩上。我臨窗而坐,品讀《城南舊事》,陷入了沉思。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耳畔縈繞著送別的旋律,心中體會著英子的童年故事。文中的我——英子是位天真可愛,充滿童真童趣的小女孩,她懵懂好奇地旁觀著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她負擔起了不該是他這個年紀該負的責任,英子的經(jīng)歷讓我百感交集。
書中敘述了許多故事,如《驢打滾兒》就敘述了苦命的宋媽,她迫于生計來做英子家的奶媽。但宋媽的丈夫卻嗜賭如命,即使兒子已經(jīng)溺水身亡也不聞不問,后來又將小女兒送給他人,宋媽苦尋小女兒無果后,含淚離開了英子一家。宋媽的悲慘命運令人心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是啊,英子結(jié)識的人都隨著她的長大而成了回憶。宋媽回到了鄉(xiāng)下,蘭姨娘另嫁他人,厚嘴唇的年輕人被抓進了監(jiān)獄,父親已經(jīng)病逝。故人雖已走遠,但記憶刻骨銘心。
時過境遷,女貞樹已經(jīng)落盡了最后一朵花,那一朵花輕輕落在我手中的古詩書上:“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讓我遐想無限。
作者通過《城南舊事》,用深摯的情懷和筆觸,追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故事,抒發(fā)了自己綿延不斷的鄉(xiāng)思,鄉(xiāng)愁。
我合上書本,書中那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占據(jù)了我的心房,思緒早已飛到祖國的寶島臺灣,祝愿臺灣早日回到祖國媽媽的懷抱!
【第2篇】
珍惜童年 ——讀《城南舊事》有感
暑假期間,我又翻開那本令我難以忘懷的小說《城南舊事》,這本書的作者是林海音,她是以年少的心態(tài)來記敘自己在北京城南的幸福童年生活。
最吸引我的是這本書中的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是那么真實可見,仿佛就在我們身邊。瘋女人秀貞,井邊的伙伴妞兒,蹲在草叢里的小偷,勇于反對封建思想的蘭姨娘,朝夕相伴的奶媽宋媽和沉疴染身長眠地下的慈父……這些人,伴隨她走過了六到十三歲的童年。看了這本書,我更加珍惜我的童年,原來童年是這么快樂、純真。小英子的童年生活雖離我很遙遠,卻仿佛隱隱伴隨在我身邊,如同一幅幅美麗的畫。
《城南舊事》中的一幕幕,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內(nèi)心:當年在惠安館中的“瘋子”秀貞,為了尋找丟失的女兒,不顧眾人對她的凌辱,而她的女兒竟是和英子朝夕相處的妞兒;在草叢中被人憎恨的小偷,在英子眼中卻是為了讓弟弟讀書而迫不得已的善良人,許下“一起看海去的”美好諾言,是令人向往的約定吹拂著這段遐想的記憶。
作為新時代的我們,童年又是什么樣的?說起來有些慚愧,并沒有多少收獲。身為祖國的花朵卻整天因作業(yè)而煩惱,因考試成績而氣餒,渾渾噩噩地過著每一天。比起英子的童年,至少她過得很快樂、很有意義、很知足、很充實。我們沒有好好珍惜童年美好時光,沒有感受到生活的快樂。我想,如果我們把學習當做是一種享受,并且向往著美好的未來,再從中進行努力,或許就能收獲快樂。
當長大后,回想起自己已經(jīng)逝去的童年,心里除了后悔就是悲傷,但是我們現(xiàn)在為何不想辦法揮發(fā)出它的價值呢?大作家杏林子說過,“生命雖然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xiàn)出無限的價值”。同樣,童年也很短暫,我們也可以讓有限的童年體現(xiàn)出無限的價值。
是啊,不是每一道江河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破土而出。《城南舊事》是一股清澈見底的溪流,帶領(lǐng)我們走進英子的童年,觀望落花斜陽,滋潤每顆沉睡的種子以及回憶那些曾經(jīng)屬于我們的美好的童年。童年是短暫的,也是寶貴的,我們應該珍惜童年的美好時光,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做一個對社會和國家有利的人。
【第3篇】
幼小的心靈 重大的擔當 ——讀《城南舊事》有感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當這首耳熟能詳?shù)母柚{再次于耳畔響起時,我仿佛又看到了學駱駝吃草的英子、“瘋子”秀貞和身世可憐的妞兒。《城南舊事》是震撼人心的,它是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正如林海音所說“讓實際的童年過去,讓心靈的童年永存!”回憶她身邊的人和事,我覺得我們更應當珍惜此刻的緣分,讓自我沒有遺憾的生活。
《城南舊事》是作家林海音寫的描寫自己童年生活的一部名著。書中作者以“英子”來敘述自己的童年故事。這本書承載著小英子的童年,更承載著人世間的種種風貌。書中講述了主人公英子在童年時代的美好生活以及用充滿好奇的眼光看大人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惠安館”、“我們看海去”、“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再不是小孩子了”……這些篇章都令我久久不能忘懷,讀完了這本書,我覺得自己長大了許多,能判斷對與錯、是與非了。
看罷,心頭蕩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jīng)很少看到這樣樸素的東西。它不刻意表達著什么,卻耐人尋味,一個場景一個場景地從容描寫著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老北京在訴說它自己一樣。那樣充滿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兒的追名逐利。在英子與北京城南半個世紀的離別中,城南的落花依舊,然而飄零的,只是人們記憶的碎片。
全書的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再不是小孩子了”是我感觸最深刻的一章,寫出了作者所感受到的影響自己一生的真摯父愛。當我讀到“夾竹桃是你爸爸親手栽種的,戴上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臺了一樣”時,就明白了父親僅僅用一朵夾竹桃襯托他對女兒的期望之情。英子一直都把父親的話記在心中,幫助家人照顧弟弟妹妹、奮力拼搏。文中寫英子的父親患病,以夾竹桃暗示父親的病情加重直至死亡。英子得知后,并沒有逃避現(xiàn)實,反而勇敢的接受了事實,決定擔負起幫助家人的責任。是啊,我們長大了就得擔負責任,長大了就意味著不再讓大人們擔憂。生活在這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時代的我們,不應該也要像英子一樣,好好學習、奮發(fā)向上嗎?雖然生活的重擔落在了她幼小的肩膀上,但那幼小的心靈已經(jīng)長大,不再任性了。許多的人,許多的事,走入英子的童年,又走出了她的童年,秀貞、妞兒、小偷、還有蘭姨娘、宋媽、父親……經(jīng)歷著快樂、悲傷和困惑的小英子也慢慢地成長著。莎士比亞曾說過:“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天空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驀然回首,老北京城南的那番美麗景象,仍然在眼前浮現(xiàn)著。落寞之后,那古樸悠然、清新婉轉(zhuǎn)的音樂依舊在耳畔縈繞著:“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