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史記》讀后感
我是一個正宗的小書迷,書架上的那些書可都是我的“瑰寶”。我上二年級時,媽媽給我買了一套少年版的《史記》!妒酚洝愤@本書主要講述了從黃帝時期至漢武帝時期大約3000年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史記》中寫了英勇善戰的部落首領皇帝,一匡天下的齊桓公,千古一帝秦始皇,春秋第一相管仲,運籌帷幄的張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管仲與鮑叔牙的友情。早年間,管仲與鮑叔牙一起經商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計較,人們背地里議論紛紛,大家都覺得管仲貪財,不講情義。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不講情義,他這樣做是由于他家境貧困。管仲參加了三次戰爭,三次都從戰場上逃了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貪生怕死,沒有為國犧牲的精神,鮑叔牙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辯解說,管仲不是怕死,因為他家中有年邁的老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后來,齊桓公即位,邀請鮑叔牙上任齊相之位。可鮑叔牙堅持說自己不如管仲,齊國要想稱霸,必要用管仲為相。果然,齊國經過管仲的一系列改革,很快就強盛起來,一匡天下。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管仲與鮑叔牙真摯的友情,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評價一個人不能太片面,要結合其一生的作為,來綜合把握。
在《史記》這本書中,還有許許多多蘊藏著這樣深刻道理的故事。如今,即將上五年級的我重溫這前無古人的經典,才徹底明白《史記》為何被魯迅稱作“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第2篇】
史記之旅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大文豪魯迅對《史記》這一經典名著的稱贊。中華上下五千年,一共二十六史!妒酚洝氛俏覈谝徊考o傳體通史,在史書中的地位無可替代,而太史公司馬遷也因為這一部書而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史記》主要描寫了從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千)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包羅萬象,極其生動地描寫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這其中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有破釜沉舟,一代英雄項羽;有統一六國,功大于邊的秦始皇,還有“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他們都仿佛出現在我的眼前,太史公極高的文學素養讓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不禁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就像回到了那段滄桑的歷史中。
在《史記》中,我最敬佩,也最印象深刻的一對人物,正是廉頗和藺相如,剛開始時,因為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下了大功,廉頗認為他只是逞口舌之力而已,居然地位比自己高,所以很是不服,藺相如怕和他產生了矛盾,就總是躲著他,后來,廉頗知道了藺相如的哀苦用心,就背上荊條,向他請罪。他們最終成了好朋友。這就是大家們都耳熟能詳的父親請罪的故事。
讀了這個故事,我不禁感慨萬分,如果藺相如沒有讓著廉頗,而是跟他爭斗,廉頗如果沒有知錯就改,而是跟他爭斗,廉頗如果沒有知錯就改,而是顧及面子,不像藺相如認錯的話,那趙國早就衰退了,由此可見寬容大度和知錯能改有多么重要。在生活中,如果別人犯了錯誤的話,那趙國早就衰退了,由此可見,寬容大度和知錯能改有多么重要。在生活中,如果別人犯了錯誤,我們應該寬容他,原諒他;而如果我們自己犯了錯誤,就應該知錯能改,像別人一樣承認錯誤。有一次我弄壞了別的同學的東西,同學不知道是誰干的,大發雷霆,但是我沒有猶豫,毅然向他承認了錯誤,并且他也原諒了我。試想,如果我沒有向他承認了錯誤,我有可能就失去了這個朋友。
品讀《史記》,翱翔其間,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