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聲簫簫,渡船老人悠悠地吹著,寶貝孫女靜靜地聽著。茶峒,這個平和的湘西小鎮(zhèn),孕育出了樸實的水土和溫暖的人情。它們悄悄地藏在了沈從文先生傾心揮灑出的《邊城》中。暑假又至,我滿懷激動地翻開這本書,伴著詩意的筆觸,窺探著世外桃園之下那些動人的故事。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只有一個字—“美”。在這里,有人與自然相得相融的“自然美”。玲瓏的小白塔、透心涼的湘西小溪、溪上晃晃蕩蕩的渡船,和那船上時常送人煙葉的渡船老者。這里還有氤氳風土人情的“人文美”。熱鬧非凡的賽龍舟、集市上老人間的閑聊和夜間對溪懸崖上儺送二老夢幻的山歌。它讓我一度忘記自己正在一個暖洋洋的午后,以一個舒適的姿勢品味著一本書。將暑期的一段日子傾瀉在親切的鄉(xiāng)土情和淳樸的民風里,未嘗不是一種享受。
《邊城》里的文字似乎有一種無窮無盡的魅力,它促使我再次讀了一遍。在重溫的過程中,新鮮的記憶尚是余熱未散。我于是順著文章,在字里行間尋找沈從文先生筆下流露出的細節(jié)之處。
沈從文先生的文字清新簡單,沒有過多的華麗詞藻。我驚訝于這平淡的抒情文字背后是文學、詩歌、繪畫等多元藝術所融合而成的奇妙載體。為何我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我不僅看到了《邊城》這個故事整體,我更挖掘出了每個人物背后特有的令人憂愁的“美”。比如小說里的渡船老人—爺爺,有著自己心愛的渡船和黃狗,也一直疼愛著孫女翠翠。謝絕他人的路錢,還時不時送上一些煙葉。可是,看似他過著閑情逸致的生活,實際上這越發(fā)突顯出他孤單的背影和寂寞的內(nèi)心,與此同時,他還一直擔心著孫女翠翠以后無人照顧,為她出嫁一事操碎了心。再看翠翠,她并不僅僅是無憂無慮的鄉(xiāng)間女孩,在小說的尾聲,翠翠與大老、二老的愛情尚未開始就倉促結(jié)束。大老的罹難、二老的出走以及爺爺?shù)臎Q外離世,都成了翠翠心靈上的多重創(chuàng)傷。父母的忍痛離去,更是在她的身世上貼上了“不幸”的標簽。好在小說結(jié)尾多少給了讀者和翠翠一些安慰的幻想:“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其留白藝術令人嘖嘖稱奇。
“美麗總是愁人的”,沈從文先生曾這樣說過。這句話在《邊城》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如果說“美”是這部小說的衣裳,那么“憂愁的美”就是衣服上流動的花邊。我在字里行間找到了對生命錯綜復雜、世事變化無常的無奈和悲憫之情,使《邊城》獲得一種深邃的品格和魅力。
“一花一世界”,一書亦是一世界。“邊城”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好書。笛聲簫簫,在湘西文學的道路上流動回響。